野外站动态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招聘信息
新闻动态 / News
资讯快递 | 长三角野外站成功召开“第一届海洋观测、模拟与应用协同创新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时间:2022-07-22 10:13:27

 7月17-19日,由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长三角野外站”)与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以下简称“国重室”)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海洋观测、模拟与应用协同创新青年学者论坛”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舟山基地成功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舟山市科技局外国专家与科技合作处处长於斌、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唐静亮、海洋二所副所长国重室主任陈建芳、国重室常务副主任周锋、海洋二所生态系统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曾江宁、原国重室主任柴扉以及来自舟山市科技局、浙江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舟山绿色渔业公司、海洋二所等管理、科研、教育、产业界的专家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线下参会嘉宾参观了位于海洋二所舟山基地的长三角野外站主站。

图片1.png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低氧生态效应、规律、机理与预警预报预测技术”,聚焦低氧主题,以此为脉络,强化对海洋脱氧和耗氧过程的认识,为渔业资源、物理、生物、化学、沉积等学科方向的青年学者打造思想碰撞、经验交流和数据共享的平台。严小军教授的特邀报告介绍了长江口外大黄鱼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科学认识大黄鱼分布、迁徙规律与种群恢复的关键,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其后,十五位中青年学者分别作了报告,内容覆盖氧亏损的变化规律及控制机制,区域涉及渤、黄、东、南海,研究方法包括观测、模拟与理论分析。与会专家结合报告就低氧规律及机理科学研究如何应用到渔业生产与生态预警、预报与预测技术能力提升开展了热烈讨论,从多学科交叉视角进行了深入交流。

 为响应国家对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大需求,必然要求推动海洋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尤其是监测、预警、预报、预测与治理要链条式地协同发展。海洋观测、模拟与应用协同创新青年学者论坛将不断梳理和凝练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科学认识和关键技术。本届论坛聚焦近海低氧,低氧灾害威胁渔业资源 深刻影响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态系统复原能力,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害藻华、酸化等生态灾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整个近海生态系统失衡的重要表征之一。低氧灾害的预警、预报与预测能力建设对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但从科学研究角度,挑战是巨大的。长三角野外站以低氧为主题坚持高频次长期观测,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完善仪器数据共享机制,搭建学术开放交流平台,正在为我国建立低氧调查、研究、预警预报预测业务化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今后,长三角野外站将继续促进各专业青年学者在海洋观测、模拟与应用方面的协同创新,共创开放交流、学以致用的创新风气。

图片2.png